欧洲议会于3月10日投票通过了支持设立CBAM(碳边界调整机制)的决议,欧盟预计将于6月份提出法案并计划于2023年开始执行碳关税政策。然而,从欧洲钢铁制造商协会3月17日举行的以欧盟气候政策为重点的网络视频研讨会上透露的信息来看,欧洲钢铁制造商与欧盟委员会就如何在欧洲引入碳边界调整机制,以及碳边界调整机制的设立能否给欧洲钢铁行业绿色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产生分歧。
“在欧盟现有的ETS(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上设立碳边界调整机制无疑是一种‘过度补偿’。此举将违背欧洲绿色钢铁市场公平交易的原则,违背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政策规定。”欧盟委员会环境总署气候行动部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负责人梅特·科弗德·奎因(Mette Koefoed Quinn)在网络视频研讨会上对欧盟钢铁行业代表说。
欧洲钢铁制造商协会主席亚历克斯·艾格特(Alex Eggert)则表示:“我们已经与国际贸易律师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对方明确表示碳边界调整机制与世贸组织的相关政策是完全兼容的,通过碳边界调整机制与碳排放交易体系的融合从而填补边境自由分配和碳减排成本之间的差额也是完全符合规定的。”
此外,该协会成员还要求在设立碳边界调整机制后为制造商们提供至少8年的过渡期,在此过渡期内仍要继续保持对其原有的免费分配份额。小部分协会成员甚至表示过渡期应该一直持续到2030年欧洲绿色钢铁市场完全形成后。
2013年,欧盟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第三阶段改革将设定排放配额总量的权力集中到了欧盟委员会手中,由其确定欧盟整体的碳排放配额总量,并向各成员国分配,要求各成员国遵照执行。同时对各成员国的内部分配方式也做出了规定,要求各国增加拍卖分配的配额占比;对免费发放的配额,也要求以符合“基线法”的方式来计算并分配。
艾格特说:“目前欧洲钢铁工业已经失去了在世界钢铁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按照当前的市场价格估算,现行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在钢铁行业的免费份额仍存在大约20%的短缺,欧洲钢铁行业在2018年大约损失了30亿欧元。”
欧洲钢铁工业联盟(Eurofer)发布的数据显示,欧盟每年进口钢铁约3000万吨、出口钢铁约2000万吨,每年约1000万吨的钢铁进出口差异导致其极易受到世界钢铁市场价格竞争的负面影响,具有极高的成本敏感度。
根据《欧洲绿色协议》,欧洲钢铁行业到2030年需要将其碳排放量水平较1990年减少55%,并在2050年之前实现“碳清零”。根据欧洲钢铁工业联盟气候和能源部负责人阿道夫·艾洛(Adolfo Aiello)的说法,此目标的达成可能至少需要1440亿欧元的投资,其中包括突破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而这些突破性技术的成功研发与广泛应用可能使目前欧盟钢铁的生产成本再高出35%,甚至可达到100%;为满足绿色生产的电力供应也将高达400亿千瓦时,将是目前供应量的7倍。“我们全力支持气候计划,但也希望计划目标以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实现。越高的气候中性目标越需要好的碳泄漏(即一个发达国家采取碳减排措施,可能会导致该国国内高能耗产品生产转移到其他未采取碳减排措施的国家)保护政策和技术支持。”艾洛表示。
欧盟的碳价格在过去3年里一直徘徊在7欧元/吨左右,而最近的碳价格已大幅上涨,达到40欧元/吨,预计10年内其碳价格甚至可能上升至3位数水平。
然而,欧盟委员会方面的态度依然坚决,表示其当前正在积极研究6种高可行性的工业脱碳改革举措,仍然不认为碳边界调整机制作为碳排放交易系统的补充具有积极作用。“目前的碳排放交易系统能够确保至少到2030年前为钢铁企业提供充分的碳泄露保护,然而企业现在却把目光转向了设立碳边界调整机制。对此,欧盟委员会的回复是设立碳边界调整机制和享受更多的市场免费份额只能选择1项,欧盟委员会不能承担双重补偿的负担和其他的附加风险。”奎因表示。
欧盟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第三阶段调试刚刚结束,截至目前还没有出现过任何碳泄漏事故。在第四阶段(旨在涵盖2021年1月份~2030年初)改革时,欧盟委员会表示还将重新调整对钢铁企业的免费分配份额,以确保钢铁制造商们得到充分的政策保护。同时,对于欧洲钢铁制造商协会提出的延长过渡期的要求,欧盟委员会表示可以作为帮助企业脱碳减负的备选方案纳入考虑范围。
虽然欧盟目前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给予了企业足够的碳泄露保护,但是高昂的碳价格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钢铁企业推动碳减排的积极性,或许碳边界调整机制的设立可以在激励欧洲钢铁行业脱碳发展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世贸组织副总干事艾伦·沃尔夫(Alan Wolff)曾于2月份发表讲话表示,各个国家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对于有效避免有关碳关税的争端至关重要。3月5日,世贸组织与53个成员国组建了世界贸易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联合倡议小组,该小组有望成为国家之间处理碳关税争端、讨论碳边界调整机制等问题的世界论坛。
《中国冶金报》(2021年3月26日 02版二版)
无锡昌万网站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拔打13812260514联系,以便本网尽快处理。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若咨询有关产品信息请拨打13771041262或13812260514.